論中餐的標準化:中央廚房并不是唯一的出路
發(fā)布時間:2017-04-17
中餐標準化一直都是一個討論熱點,
一提起標準化很多人會下意識聯(lián)想到中央廚房,
但這只是大家將“標準化”與“工業(yè)化”混為一談而已,
中餐的標準化并非只是狹義的“正式快餐”標準化,而是從各個方面
那么除了走中央廚房這條路,中餐究竟怎么做,
才算達到真正的標準化?
中餐標準化面臨的困難
1.人工難
從經濟學角度上來說,標準化意味著明確有效的分工,拿普通的生產業(yè)來說,當企業(yè)的規(guī)模達到一定程度時,會形成生產流水線,每個工人只加工一個零件,分工細,效率高。
即規(guī);臉藴噬a流程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生產效率。但餐飲卻與普通的企業(yè)不同,規(guī)模再大,單店內大廚也是有限的,很難做出細化分工,工作效率難以增加。
2.管理難
迫切需要做標準化的餐飲企業(yè)一般是擁有一定規(guī)模的,當餐飲企業(yè)的加盟店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時,管理跨度加大,溝通成本已經十分高昂,更別說實施標準化。
就像去年的漢麗軒,連食材的統(tǒng)一性都無法確保,更別說其他了。
3.復制難
烹飪是個技術活,做出一道味道好的菜肴,要掌握好基本功、火候、調味等。產品是作為餐飲企業(yè)的基礎,很多中餐企業(yè)會過分依賴廚師,廚師若是由于工作或其他私人問題導致情緒不好,手一抖各種作料隨機增加,消費者吃在嘴里又是另一種味道,更難做到標準化。標準化區(qū)別工業(yè)化
1.中央廚房
大家說起標準化幾乎是下意識就會聯(lián)想到各家大佬的中央廚房,中央廚房的好處主要有四:一是集中批量生產、分工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;二是生產出半成品,降低了一線廚房里廚師的工作難度;三是方便集中采購和配送;四是保證配方掌握在少數(shù)人手中。
比如海底撈和巴奴,中央廚房只負責生產配方是固定的火鍋底底料,其他食材不經過技術難度高的深加工處理,自然更容易達成標準化。
但中央廚房并不是想建就能建的,中央廚房更像一個高度集中的規(guī);S,要把這個工廠做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;
中央廚房不同于餐廳后廚,員工更多,管理方面自然也不輕松;
且中央廚房與餐廳之間在生產與消耗中難以找到平衡點,稍不合適就會發(fā)生產能過;蛘呤枪┴洸蛔愕膯栴},君不見海底撈旗下的頤海都開始將過剩的底料進行鋪貨處理。
2.高度機械化
走在中餐標準化最前沿的除了火鍋還有快餐,快餐的品牌定位決定了快餐標準化的重要地位,類似的還有大型食堂、團膳,這種情況下中央廚房也許是遠水解不了近渴,所以很多餐飲企業(yè)會采取研發(fā)食品加工器械的方法。
真功夫算得上是中式快餐連鎖的鼻祖,他們在跌了無數(shù)坑后認為,擺脫廚師的束縛,是快餐標準化的前提,而其中最關鍵的部分在于發(fā)明烹飪設備。
于是他們自主研發(fā)除了專利產品——電腦程控蒸汽柜,它同壓、同時、同溫的技術,使得真功夫徹底實現(xiàn)了無廚師的產品標準化,得以使其確立了中式快餐的領先地位。
但畢竟機械是死的,人是活的,在使用機械大范圍替代人工的同時必定是以產品口味作為犧牲,難以達到消費者對中式餐飲的追求。
中餐如何做標準化
1.從商業(yè)模式下手
1.精簡菜品
中餐難以標準化的最大問題在于中餐“大而全”,每一道菜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,對廚師的依賴性大,每一道產品,量多量少、各種原料、調味品的比例在廚師心中都有自己的經驗,操作方式也十分模糊,整個烹飪過程充滿了復雜性和多元隨機性。
為了避免這種問題,許多有標準化意識的餐廳采取了砍菜的做法。
西貝自2014年 下半年起,將120道菜品減少到45道,菜品少了意味著更好管理了,賈國龍親自負責菜品研發(fā),著重于老菜提升,針對那些受歡迎的口味繼續(xù)往深里做。集中力量調試提升,向著“道道都好吃”的目標進發(fā)。
2.特色為王
每一個餐廳都有自己的核心產品,作為餐廳頂梁柱的特色菜品不僅要做到與同品類競爭對手的差異化,還要做到自身的標準化。
比如楊記興臭鱖魚將徽菜中最具代表性的“臭鱖魚”作為特色菜,作為人人都要點的菜品,口味的保持相當重要,對此,楊記興主要靠確保產品制作過程的合理性與可掌握性、帶領廚房核心人員共同參與改進傳統(tǒng)菜譜、建立培訓體系和獎勵機制以及對廚師長等設立績效工資等,從而嚴格把控特色菜品的制作標準。
2.從產品結構下手
在日本,許多百年老店是以單品店的形式存在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代代相傳,我們總是認為這和他們的匠心精神密不可分,殊不知,匠心精神也是一種極致的標準化。
日本一家叫和民的餐飲企業(yè),訓練一個標準化作業(yè)的廚師,只需要 7 天。
因為在所謂的標準化流程之下,對廚師優(yōu)秀程度的考量標準,已經不再是看個人廚藝的修煉,其最大的難點反而是看廚師是否足夠認真。因為你要面對的是一項重復性極高的工作。同理,當中餐后廚做好分工工作,每個廚師負責固定的檔口也能幫助中餐餐廳實現(xiàn)產品的標準化。西貝門店的廚師,每人只負責做三道菜,重復做,充分熟練后就能將口味做到極致。
成都紅杏酒家,每個檔口的廚師只負責兩個菜,周而復始地做,熟能生巧,他們內部稱之為定人定灶。
楊記興臭鱖魚也是同樣,針對400平米的店,將廚房分為六個檔口,每個檔口規(guī)定了加工品種,根據員工特長分配其到擅長的檔口。
比如一號口兩個人就只做一道菜,從加工到上桌,全權負責。
這種情況不僅能有效實現(xiàn)產品標準化,更能保證菜譜秘方的分散性,有效預防個別廚師偷師學藝的現(xiàn)象。
小結
中餐的標準化從根本上來說與食品工業(yè)加工完全是兩個概念,真正的中餐標準化更多地體現(xiàn)在食材供應的標準化、手工操作的標準化以及中央廚房與終端廚房的相互配合上。
而非單調地由代表工廠的中央廚房生產,消費者直接購買食用。
總的來說,標準化是為了使中餐更進一步,而不是被機械徹底壟斷,永遠停止。
來源:餐飲人必讀